专注于蒸汽锅炉热风炉生物质锅炉设计制造厂家

六盘水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转型实践

发布时间:2025-03-28 来源:蒸汽锅炉系列

产品介绍

  春日,行走在凉都大地,一处处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一个个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一幅幅催人奋进的场景,激活了六盘水市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时代脉动。

  三线建设孕育了“江南煤都”,催生了“十里钢城”。六盘水,这座因三线建设而崛起的工业之城,正以一场声势浩大的“工业冲锋”擂响战鼓,在乌蒙山腹地掀起工业强市的澎湃浪潮。当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号角穿透群山,“江南煤都”的雄心被铸就成钢铁誓言——以工业为笔,以项目为基,以招商为刃,在传统产业与新兴赛道的交织中,勾勒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图景。

  2024年6月21日,总投资309亿元的贵州(盛义信能源)盘州煤焦化综合能源循环经济项目在六盘水市盘北经济开发区真正开始启动。该项目包含年产1500万吨智能化煤矿、320万吨煤焦化、20万吨合成氨、15万吨液化天然气、20万吨苯加氢等生产装置及配套设施,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31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3000人。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强。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工业基础、强劲工业基因的城市,大抓产业是六盘水市缩小地区差距、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

  2024年,六盘水市全面落实“富矿精开”战略部署,坚持能源及能源化工“一二三四”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该市工业经济占比38.2%、提高0.9个百分点,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达52.8%。工业投资占比53.5%,位居全省第一。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六盘水市生产煤矿平均单井规模为每年86.13万吨、位居全省第一,原煤产量逐年提升,2024年达到6860.1万吨、同比增长6.88%;新增电力装机134万千瓦,火电装机达到1010万千瓦、超过全省四分之一;完成发电量505.9亿千瓦时、增长4.7%;钢材生产降本增效,吨钢制造成本下降7%左右。

  延链补链强链步伐加快。该市成功订购国内首台氢燃料电池机车头,水城煤炭储配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煤炭储配功能,首个储能电站水城陡箐储能电站一期建成并网,氢能、储能产业加快布局。金兰盛锦、三强新能源等新型煤化工中下游企业正式入驻。积极地推进永荣集团煤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洽谈。煤焦油、粗苯、焦炉煤气深加工3条精深加工产业链有望打通。

  科学技术创新增添活力。六盘水已入选国家“千兆城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53、增长10.88%。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创新团队等科研力量,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8项,获批科技创新平台6个。研发的72A帘线钢,填补了我省有关技术和产品的空白。全市首个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发耳煤矿通过验收。六盘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煤矿岩巷全断面掘进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4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六盘水师范学院“煤矸石制取白炭黑联产聚合铝铁的工业化小型试验”成功签订成果转让协议,转让金额达5500万元,创六盘水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的历史新高。

  “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投放100辆氢能重卡及50辆氢能公交车。”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孙乾介绍,这是该企业在贵州启用的首个氢能源汽车项目。

  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是绿色低碳经济项目。2024年5月26日、6月21日,该综合利用示范项目1、2号锅炉分别投料试生产,踏出煤向氢转换的关键一步。“过去对焦炉尾气的处理是一烧了之,现在从焦炉尾气中提炼氢气,将煤炭从燃料变成化工原料,既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效能,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孙乾表示。

  从“挖煤卖煤”到“富矿精开”,在六盘水,煤炭变身高端材料、清洁能源,实现了“黑色资源的绿色增值”。

  来到水城区发耳煤业的调度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仿佛踏入了一个科技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以往嘈杂喧闹、尘土飞扬的场景已悄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智能化采煤机械设备。在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采煤机便在千米井下精准作业,将“乌金”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

  目前,六盘水市已建成21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和15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煤炭开采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人力成本明显降低,安全系数更是节节攀升。曾经粗放的煤炭开采业,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实现了华丽转身。让传统产业从“汗水经济”迈向“智慧经济”。

  在六盘水双元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铝液、铝棒、铝锭随处可见,一辆辆装满铝水的运输车来回穿梭,机器声轰鸣作响,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既要巩固好现有的‘1+3+N’产业基础,也要通过引项目、引资金、引合作伙伴等方式,引进更多高的附加价值产业入驻园区,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力度,推进铝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数智化、高端化发展。”六盘水双元铝业有限责任公司CEO田海军表示,接下来将积极地推进“煤电铝联营”三方合作机制落地,尽快启动厂区屋顶光伏发电、调峰储能电站、年产30万吨阳极碳素等项目建设。同时,寻求与铝土矿开采及氧化铝加工公司合作,培育发展高端铝基复合材料产业,配套引进航天、军工、轻量化汽车等高精尖铝加工产业入驻。

  在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基地,机械运转声此起彼伏,粗壮的机械臂灵活挥舞,工人们在生产线上来回忙碌。

  位于六盘水市盘州市鸡场坪镇的官山机场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开挖、运输、填夯等施工作业有序推进。

  在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项目现场,挖掘机、推土机、混凝土灌装车不停穿梭在各工点,工人们正加紧进行设施安装与调试,为自动化装卸系统联调做好准备。

  钟山区大湾镇境内的大湾2×660兆瓦低热值煤电项目施工现场,各类施工机械正紧张作业,实施工程人员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自2024年以来,六盘水市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一幅干劲“满格”的生动图景跃然眼前。该市437个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20.12亿元,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4个。每个市区至少有一个单体投资5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正在实施,发展后劲十足。重点项目撬动投资作用显著,基础设施投资、社会事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18.8%、24.2%和6.6%。

  位于盘州市的盘南低热值煤发电项目,以煤矸石、泥煤为燃料,年消耗低热值煤360万吨,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66亿千瓦时,成为“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的核心引擎。

  盘南2×660兆瓦低热值煤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项目,是贵州省“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了两台660兆瓦世界上目前最先进的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发电机组。并依照国家超低排放标准同步建设了除尘、脱硫、脱硝装置,可综合利用煤泥、煤矸石等煤炭副产品,是目前世界参数最高、机组容量最大、最先进的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之一。

  该项目于2024年开工建设。现在各项工程节点全部领先一级网络施工进度计划。预计将在2025年底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2026年2月第二台机组并网发电。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发挥煤电的深度调峰能力,破解新能源与传统电源的发展矛盾,促进贵州电网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加快盘州市多能互补能源基地的建设步伐。

  作为六盘水高新区的重点项目——贵州兆为新材料科技公司依托科技赋能,通过自主研发的含锂尾矿提取电池级碳酸锂核心技术,以及定制的模块化环保装备,提取电池级碳酸锂产品,预计每年可消耗10万吨大宗工业固废。整个生产的全部过程无废水、废渣排放,工艺过程安全、环保,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万余吨,推动六盘水处理工业固废的产业化进程。

  粉碎、浸出反应、液固分离……在该公司年产5000吨新能源材料(碳酸锂)项目厂房内,含锂废渣、锗废渣、钨铁尾矿等大宗工业固废历经数道工序处理后,摇身一变成为电池级碳酸锂产品。让工业固废不再是包袱,而是“富矿”。

  “我们公司立足绿色、低碳、循环、智能、健康理念,采用行业内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实现了锂资源的充分的利用。”贵州兆为新材料科技公司总经理兰立华说,“2024年公司完成产值2000余万元,今年将加大研发投入,一季度产值预计在8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同比增长10%至20%,全年完成产值1亿元。”

  位于六盘水市钟山产业园区的贵州珉汇循环经济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建筑垃圾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采取减容减量和资源化相结合的方式,对固态废料进行预处理后再生产,实现资源化利用的企业。

  经过多年发展,该公司从只有一台设备、几名员工的小微企业起步,成长为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新型墙体材料示范企业、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司产品已从单一的建筑固料转变为混合料、挡土墙砌块、人工生态土为主的多元化产品,还实现全流程无害化处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达100%,年资源化处置煤矸石等固态废料100万吨以上。

  在日常工作走访中,六盘水市税务部门了解到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面临如何明晰研发费用归集范围等涉税难题后,立即组织业务骨干上门靠前服务,对该公司研发费用判断、归集存在风险点进行详细讲解,提供全流程跟踪辅导服务,解决公司发展的后顾之忧。

  “在税务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公司申报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62.23万元,并从两家银行获得‘银税贷’570万元。利用这笔资金,公司启动了新项目,在为用户更好的提供更加多元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实现清洁无害生产、废物‘零排放’。”贵州珉汇循环经济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黄元梨说。

  在纾困解难这一政策的支持下,去年下半年,贵州珉汇循环经济股份有限公司借助贷款完成了技改工作,并将原来传统单一的产品变成多元化产品,在销售上赢得了先机。

  2024年,六盘水市着力于“一减一补”,带给市场主体满满的获得感。“一减”,不单是减税降费,更是减轻企业负担;“一补”,不只是企业奖补,也是用养分增强其内生韧性。全年该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7.73亿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2024年,六盘水市场主体总量达34.23万户,新增1.76万户,同比增长5.9%,增速排名全省第一;新增“四上”企业242户,民贸公司数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一组组数据,折射出六盘水市以精准服务释放红利,用“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激活了市场的“一池春水”。

  如今,六盘水的招商逻辑已从“捡到篮里都是菜”,转向“提着篮子去选菜”,以链式思维精准落子,让产业生态“枝繁叶茂”。

  近年来,六盘水市先后引进投资309亿元的贵州(盛义信能源)盘州煤焦化综合能源循环经济项目、投资198亿元的贵州能源水城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项目、投资100亿元的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投资58亿元的盘南低热值煤电厂建设项目、投资49.98亿元的贵州六盘水市多能互补能源基地项目……招商引资成为六盘水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

  去年,六盘水签约项目247个,累计到位资金339.18亿元。截至目前,在谈项目105个,在谈合同投资额815.4亿元。通过在招商引资工作上的持续发力,六盘水以创新之姿、实干之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一直在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迈向新高度,为地方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今日的六盘水,正以“三个大抓”为支点,撬动工业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煤电钢材”的传统基底,到“风光氢储”的绿色矩阵,这座老工业城市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阵痛中破茧,在高水平发展的赛道上加速,一幅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现代化产业图景正在乌蒙山腹地徐徐铺展。(尚宇杰 卯阳 本版图片由六盘水市委宣传部提供)

  春日,行走在凉都大地,一处处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一个个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一幅幅催人奋进的场景,激活了六盘水市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时代脉动。